首页 权威发布 工作动态 法律法规 举报指南 机构简介

首页 > 权威发布 > 【昆港时评】抵制网络谣言从提高个人网络素养做起

【昆港时评】抵制网络谣言从提高个人网络素养做起

2021-09-03 15:59:55 来源:昆明信息港

“暴雨后城市自来水不能喝”“新冠肺炎疫苗所含的铝佐剂会进入大脑”“去阿富汗工作年薪220万”“新华书店、上海书城下架教辅书”……细数近期网上“热点”谣言,脑洞之大、欺骗性之强,令人叹为观止。现在的网络谣言善于蹭热点,常采用真假信源混杂,掐头去尾、移花接木等手法进行包装,令人真假难辨,有时能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。9月1日,为倡导全社会共管共治网络谣言,共建共享网络文明,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、中国文明网、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和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联合发布《“抵制网络谣言共建网络文明”倡议书》。

倡议书指出,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各类谣言在网上传播扩散,严重误导公共舆论,损害网民权益,污染网络环境。整治网络谣言乱象、净化网络生态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心声。倡议书强调,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,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,各类网络行为主体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、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,坚决杜绝造谣传谣等违法违规行为,绝不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、造谣生事的平台。

倡议书的发出具有积极意义,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,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,也给网络谣言的“病毒式”传播提供了巨大的空间。《5G时代中国网民新闻阅读习惯的量化研究》报告表明,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阅读新闻使用最多的终端;微信、抖音等社交媒体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新媒体来源。日益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信息的不对称,让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更为便利。对此,网民们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,增强网上信息的判别能力。尤其,面对网络谣言常采用的“有图有真相”说法,要警惕视象错觉能给人极大的视觉“诱惑”。碎片化的信息阅读情况下,视觉真实并不取决于图像本身,而取决于对图像或是视觉存在的个人偏好。加上“听说”“据说”“好像”“大概”等模棱两可的词汇,呈现在公众眼前的信息,往往让“有图有真相”的碎片化传播出现失真。今年7月,网络流传一张“国内城市风险程度表”,图中将四川省成都市和绵阳市、湖南省张家界市、云南省德宏州等多地划为“极高风险城市”,这张图并未表明来源,但敏感性和欺骗性颇高,造成大量传播和不良影响。

其实,看到类似信息时,选择一些权威机构的信息来源,多用一些验证机制,进行交叉验证,就不难发现真假,不会被谣言传播者收取智商税。因此“谨慎对待”未经证实的信息,应该是网民们应该具备的网络素养。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,人人也应该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、信息辩识能力,只有每一个人参与自觉抵制,才能减少谣言带来的危害,守护出晴朗的网络空间。(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 )


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

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

工信部备案号 滇ICP备B2-20090009-8